对蒙娜丽莎的感受

2024-05-20 04:49

1. 对蒙娜丽莎的感受

《蒙娜丽莎》是那样的端庄、典雅。人物有一个智慧的额头和一双深邃的眼睛,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微笑,呈现出不可侵犯的尊严,观者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赞颂。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性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是对人的歌颂赞美。由此便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的反叛,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同时,从画家对《蒙娜丽莎》形象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到画家多这个女性形象所寄予的深情和对画面形式处理的严谨。

对蒙娜丽莎的感受

2. 蒙娜丽莎的评论

《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又称为“微笑”。画中的蒙娜丽莎却是确有其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二十四岁。据说,在此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夭折,因此她整天闷闷不乐。为了唤起模特儿发自内心的微笑,画家一边为她画像,一边请人在她身边奏乐,如此这般千方百计引出了这位美人的一刹那的微笑,仿佛稍纵即逝。你看:蒙娜丽莎嘴角微皱,眉宇舒展,脸部则显示出了刚可察觉的微笑。这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似的,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不是吗?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候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涵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候又略呈讽刺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自从《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神秘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讨论蒙娜丽莎的笑容,关系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上。这个问题的探讨决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学者们是认真地探讨蒙娜丽莎微笑神秘莫测的原因的。 

有的人从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从中不断发现作品的新含义。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家詹姆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种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形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是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出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则从历史学家的眼光做出分析,说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显示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勃勃生机,对资本主义的明天充满了希望,她正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真实写照。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感到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弋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岩脚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限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而现代派画家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该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是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上了两撇八字胡须。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以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且略举一二: 

根据意大利学者皮德里梯和前苏联教授盎司济研究的结果,认为《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个妓女的肖像”!一反过去此乃贵妇人之说,此论一出,学术界哗然。 

至于画中人的年龄,一些研究家也认为并非如过去“定论”说的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妙龄女郎,而已经“人到中年”——她应该在三十七八或者四十岁以上。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原画藏于巴黎罗浮宫。但是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竟有六十幅之多。更有趣的是,一九八四年美国东部缅因洲伯特兰美术馆又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画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真是说不尽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道不完的《蒙娜丽莎》!

3. 蒙娜丽莎的色彩明暗关系如何

蒙娜丽莎的色彩明暗关系:运用了明暗画法创造了平而形象的立体效果。
 在《蒙娜丽莎》这件作品中,达芬奇运用了明暗画法创造了平而形象的立体效果,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语言。画家自己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蒙娜丽莎》就是这种画法的经典之作。
达芬奇用他的天才和智慧,在画布上将蒙娜丽莎塑造得乖巧柔美,但她的内心却又藏有一个奔腾涌动的世界。尤其是她微笑的面容自是温婉娴雅,在这“永恒的微笑”中还充溢着无限的纯真,其中有妩媚、有温善、有欢乐、有调皮甚至还有羞怯。

蒙娜丽莎的构图:
在构图上,达·芬奇为了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突破了对女性的刻画到了腹部。其实,中世纪教会认为,腹部以下为情欲,而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的荒谬规定。达·芬奇把人物画到腹部以下,是对中世纪观点的公开对抗。
该画完全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的呆木僵硬表情,表现出一股活鲜鲜的生气;其美学价值首先就体现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中。

蒙娜丽莎的色彩明暗关系如何

4. 蒙娜丽莎的表现内容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着并把交迭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芬奇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其他人将它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或甚至于出神的或悲伤的。应该指出的是达·芬奇当时的肖像画多半带有这样的微笑。
2003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达芬奇应用了眼睛的错觉。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对较为亮的区域敏感,而边缘则对较暗的区域敏感。
人一般确认笑容时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态特征判断。而达芬奇就是利用了蒙娜丽莎嘴唇形成的阴影。当你盯着她的眼睛时你不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在微笑,而你盯着她的嘴时你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依然在微笑。
神秘的蒙娜丽莎除了以其微笑着称,画中人物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正面哪个角度赏画,都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着你,这使人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仿佛是活的,会随著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恒的微笑。
一些学者试着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微笑的感觉不同。这些理论有科学性的,也有的从蒙娜丽莎的实际人物和感觉出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还有人认为这个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为它利用了人的视觉中的干扰。
提出蒙娜丽莎是米兰公爵夫人的理论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此悲伤因为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伤,因为她的丈夫如此有权势、是个酒鬼和经常打她。这位公爵夫人自己曾说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画中妇人的头发与衣服的曲线与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弯曲相称。整个画的和谐性体现了达·芬奇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使这幅画成为达·芬奇的世界观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记录。
在人的背后,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直延伸在远处的冰山。只有弯曲的道路和远处的桥梁显示着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线、潇洒的人物、光亮与黑暗的明显对比和一个总体的冷静的感觉都是达·芬奇的风格。
蒙娜丽莎是第一幅将人画在一个想象的背景前的肖像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风景并不对称。人左面的风景比右面的明显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说明左面的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X光检测证明在现存的蒙娜丽莎后面还有三个过去的版本。用作画板的白杨底板的变形比原来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馆的修理员正在考虑怎样来保持这幅画的原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二、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三、创作过程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
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5. 《蒙娜丽莎》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从整幅画来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模式,但它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体特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典范。

《蒙娜丽莎》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6. 什么是《蒙娜丽莎》?

    本  文  主要从《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的角度来叙述,大致内容包括人物背景、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传达意义等。 
  
  人物背景  
  
       达·芬奇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
  
  创作背景 
  
 1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把文艺复兴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解析一下。
  
     在文艺复兴出现之前,欧洲处在持续了500年左右的中世纪,要读懂文艺复兴,我们就一定要了解中世纪和罗马时期。
  
     罗马时期是罗马帝国的辉煌,当时的领土包含了如今大部分的欧洲,北非还有中东。也就是说如今这几十个国家当初都是一个国家。
  
  罗马帝国的地图 
  
        地中海以北是欧洲,从西边的西班牙一直到东边的亚米莉亚,地中海以南的是非洲,北非都是罗马帝国的领土。
  
        不仅国力强大,艺术上建筑的造诣也是空前绝后。
  
  斗兽场 
  
  万神殿 
  
        说完了辉煌我们来讲一讲败落,罗马帝国衰落,欧洲分裂,进入了长达5个世纪的中世纪。这五个世纪以来,欧洲经历了黑瘟疫,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经济停滞不前,科技停滞不前,艺术也停滞不前,所以中世纪又被叫做“黑暗世纪”。
  
  哥特风格是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 
  
  2 
  
        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开始了文艺复兴,同时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以来艺术最大的创新。在文艺复兴的早期,绘画遇到一些难题,由原来中世纪的二维的写实风格到文艺复兴三维的写实风格转变,艺术家们开始用照眼睛看到的景象来作画,那么构图和色彩就变得困难。
  
        所以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的时候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发明了sfumato晕涂法,指“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术(简单地说,“晕涂法”就是使用涂层叠加的方式创作,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色往往看似笼罩着一层轻烟,呈现出一种柔和、朦胧的美感)。除了达·芬奇之外,这种技法还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画家所广泛采用。
  
  晕涂法 
  
  《蒙娜丽莎》,《美丽公主》均采用了晕涂法 
  
        文艺复兴绘画中出现的换色法(Cangiante)、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晕涂法(Sfumato)和统合法(Unione),这四种风格迥异的绘画技法被后世广为流传,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在世时,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作品中常常采用Cangiante;乔瓦尼·贝利尼绘画作品中采用的是明暗对照法;达·芬奇喜欢使用Sfumato;而拉斐尔作为绘画史上的集大成者,在掌握了以上所有的绘画技法后,创造出了Unione,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从早期的不成熟发展至顶峰的见证者。
  
  米开朗基罗《先知丹尼尔》 
  
  乔瓦尼·贝利尼《圣约伯教堂装饰屏》 
  
  达·芬奇《蒙娜丽莎》 
  
  拉斐尔《椅中圣母》 
  
  3 
  
        《蒙娜丽莎》这幅画画的是佛罗伦萨一皮货商的妻子,画家画她的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却是发自内心的。而那个定格的笑,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
  
        同时有研究者发现,达·芬奇所有的绘画和肖像人物的脸上都出现了同样的面部表情,比如另外一幅《圣安娜与圣母子》,抱着小玛利亚的圣安娜脸上也有这样的微笑。
  
  《圣安娜与圣母子》 
  
        据佛洛依德的《达·芬奇童年的记忆》达·芬奇当时没有把它交给订货人,推脱自己还没有画完,一直随身携带。直到这幅画后来被达·芬奇的保护人得到,然后送到卢浮宫,达·芬奇从来没有承认他已经画完最后一笔。即便尚未完成,但足以让后人感慨它的登峰造极之境,实际上,由于时间的磨洗,当年达·芬奇留在画布上的所有细腻之处,如今早已荡然无存。
  
  从多方面简析《蒙娜丽莎》(技法、构图、色彩、人物表情等)及背后传达的意义 
  
  1 
  
        首先画板是达·芬奇自制的,在白杨木板上刷了石膏,再经过胶类的处理,风干后再画的,不是布也不是纸。
  
        其次达·芬奇是意大利的画家,佛罗伦萨画派的,这个画派有着非常优秀的木板蛋彩画传统,他不可能不受影响。蛋彩画是蛋黄或蛋清的调和颜料,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大多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盛行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艺复兴时代曾获得辉煌成就,到16世纪后,逐渐被油画取代。所以从《蒙娜丽莎》所处的时代来看,可能也有油画颜料的影子。因为从画面中可见含油的色层是比较明显,蛋彩痕迹不重,但不排除使用在底色层。
  
        蒙娜丽莎背后的天空使用了价值每公斤2000美金的青金石作画的,而蒙娜丽莎身上没有一个珠宝,所以天空才看起来这么神秘,也暗喻了画本身的价值原来就是昂贵的。
  
        最后,达·芬奇所使用的晕涂法(Sfumato)从2004年起经过6年时间被欧洲同步辐射设施组织(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和卢浮宫的研究团队使用X射线萤光光谱测定法(Spectrométrie de fluorescence des rayons X)得以解密。他们在2010年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达·芬奇虽然在不同的作品中,运用了并不完全相同的画法及大量的色层,但每一个色层都画得相当薄。从开始的薄底色、中间的塑造层,直到高层的数十层透明色罩染,每一层的厚度在色层干燥后都薄到只能用微米来计算。
  
        画作共享了40层极纤薄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头发厚度的1/50)。
  
        同时,这种由多层罩染技法处理过的某些轮廓的模糊状态,有效地克服了绘画中焦点透视法(Perspective conique)里单视点的弊端。因为人有左右两只眼睛,所以在现实中人看到的东西不会完全和单镜头相机照出来的东西一致。照片往往给人一种平面感,是因为传统相机无法类比具备天然视角差的双眼,把看到的物像通过视神经综合反映到大脑后所产生的图像和空间感。所以对轮廓线某些部分的虚化,使画中人物切实地融入他们所在的空间,让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就像我们用两只眼睛看到的那样。这和中世纪画相比,人物有了像照镜子般的真实感受。比早期的写实风格相比多了一份生动,自然。
  
        美国哈佛大学一名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认为,这不只是单纯的晕涂法,达·芬奇绘画时还试图“欺骗”人类的视觉,令欣赏者要从侧面观看,才能清楚看到“蒙娜丽莎”的笑容。
  
  2 
  
  形象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人物装束 :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文艺复兴时西方世界女性的外在文化形象不仅包括身体的光滑柔润,还包括脸部的白净无瑕与对称,后者往往由细眉毛决定。所以在当时的女性让人将她们的眉毛修成一条直线。而如今随着时间的变迁, 眉毛由原来的细细的到如今看似没有眉毛。同样在达·芬奇的其他画作中,女性都是有眉毛的 )。
  
  构图 :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
  
  形体 :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给人印象深刻,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这幅肖像画中的风景,广阔的自然风光衬托着夫人,向远方伸展去。但是这幅画中的风景绝不能被认为是现实存在的风景,必须懂得这一切只不过是从纯粹的装饰性作用的角度描绘的。
  
  色彩饱和 :深褐色为主色调(也有人认为是绿灰色带光泽的色调)。
  
 色调整体过渡柔和,晕涂法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达•芬奇把眼角和嘴角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他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这里不作多余的论述)
  
 首先这幅画不是以色彩取胜。而达·芬奇所使用的绘画技法,是把影调(偏于幽暗或“低沉”,首先是两绺长发暗沉沉地分列两边,其他如衣服、背景中的山山水水都是一种“半调子”,只有脸颊、胸双手还比较明亮.因此,整个画面调子给人的感受并不是单纯的“欢畅”)作为一种形式因素和表情因素,与线条等等一样既用以构成“美”的画面,也借以表现画家的情感。
  
  艺术观念 :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
  
  社会基本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
  
        我们在欣赏这幅画作的时候,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3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的约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反对宗教。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
  
  中世纪马萨乔肖像画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理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世界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 
  
        油画比素描费时很多很多倍,达·芬奇研究人的表情也是很多个日夜,简简单单一张脸他画上了多处的细微变化,才能给人这样一种神秘的感觉。他种种的研究和创新都在艺术上史无前人,也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以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画。
  
        意大利作家安格洛·孔蒂试图解释过这个微笑,他说,这位夫人的微笑里有善良的征服欲,邪恶的本能,女性整体的遗传,诱惑人的能力,欺骗的魅力以及残酷的仁慈。在这位作家眼里,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复杂,涵盖女性的一切心里特质。这种解释也许是一己之见,有些观众也只是从微笑中看到了微笑,并没有看到其他被过度解读的心理活动,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
  
        不仅仅是这位作家眼中的蒙娜丽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人眼中的蒙娜丽莎。
  
     杜尚  不仅给神秘的蒙娜丽莎加了胡子,更是起了这样的名字:《L.H.O.O.Q》意思是:蒙娜丽莎的屁股热烘烘。(蒙娜丽莎气的棺材盖压不住了) 
  
  萨尔瓦多·达利-《自恋的蒙娜丽莎》 
  
  意大利摄影师Marco Pece是一位乐高玩具的狂热粉丝,他用乐高玩具完美再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幅山寨版“蒙娜丽莎”在日本高岛屋百货公司展出,由废弃火车票制作而成。 
  
  哥伦比亚画家Fernando Botero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绘制了肥胖版的蒙娜丽莎。 
  
  艺术家Jim Hance创作了这幅古怪版的蒙娜丽莎,并把它取名为“蒙娜莉娅(Mona Leia)” 
  
 延伸阅读:
  
 再来看另外一个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的”雕像作品。
    
        该雕像捏合的手印,叫做禅定印,表示平定自己的内心,进入到禅修的至高境界。坐佛的面部特征为双眼微闭,从容平静,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整个人的神情显得非常怡然自得,可以让人感觉到他脸上的笑容是那种发自内心的会然一笑,就好似陷入迷思并苦苦探寻之后的一个猛然顿悟,让他会心一笑,为自然而然由内心生出一种喜悦的感受,这种感受被称之为“禅悦”。这身坐佛像正是在表达进入禅悦的状态,佛的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种含蓄的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而这座笑佛是很明确的笑的状态,能够保持不累和负担的感觉,是非常难得的,难度也更大。
  
         很多人说莫高窟中洞窟的坐佛比达·芬奇要早上一百年,为什么把它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就连《蒙娜丽莎》也从之前少数精英观摩的对象,变成了普通大众的消遣品,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各种版本的《蒙娜丽莎》衍生作品几近泛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看官还是爱好者都各执己见,莫衷一是。重要的是这幅作品本身传导的价值,重要的是你赋予这幅作品的价值……
  
  4 
  
        《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结语:
  
        现代艺术经过百年的努力,将曾经只属于少数人的艺术题材,拉到了日常生活的图景当中,再将仅供贵族阶层赏玩的古典艺术作品,与日常用具相结合,把艺术重新带给了普罗大众。
  
        杜尚说过一句话,“所谓名作是被人经常议论的那件事情”,但你并不是有机会做出一件老让人议论的事情。
  
        比如说《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么有名,可是我不觉得《蒙娜丽莎》是全世界地位那么高的一幅画,达·芬奇本人比《蒙娜丽莎》好的画有好几幅。他画一个女孩子抱着一个老鼠还是个黄鼠狼(《抱银鼠的女子》),还有一个年轻的眼睛很大的音乐家(《音乐家肖像》),我觉得要比《蒙娜丽莎》画的好。可是他一切的画里面被议论最多的,不断被人提起的就是《蒙娜丽莎》。它被神化了,所以一幅画下面即便全是口水,说它的人太多了,这幅画就变得非常有名,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

7. 蒙娜丽莎什么也不是

杜尚在1919年时买了一幅蒙娜丽莎印刷品,然后在蒙娜丽莎脸上画了一个胡子。命名为《LHOOQ》这幅画被当时评委认为,超出了人们能忍耐限度的一幅作品。
  
 LHOOQ是法语里一个快读的谐音,直接翻译是她的屁股很火辣。隐喻这个女性的欲望很强烈,是一个坐立难安的女性。
  
 当时人们觉得这是对经典名画的玷污。
  
 据说在1939年,杜尚“画”了一幅蒙娜丽莎的作品,不过这一次,连蒙娜丽莎的脸都没有了,只剩下胡子。这一次他把这幅作品起名为《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
  
 1965年,杜尚又买了一幅蒙娜丽莎的画,这次什么都没画,包括胡须。杜尚将其起名为《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剃掉了》
  
 由此构成了杜尚的蒙娜丽莎三部曲。
  
 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首先是为什么要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
  
 杜尚的“画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公然藐视大师的作品,甚至不把大师的经典名画放在眼里。
  
 细细琢磨,杜尚的做法有一定的深意。
  
 杜尚加上的胡子和胡须,不画在蒙娜丽莎的脸上,也会画在所谓的贵妇人的嘴上。当时的很多贵妇人完全看不懂这幅画,但是在嘴上谈论着这幅画。
  
 从某种程度上讲,杜尚的蒙娜丽莎三部曲有反美学的意味。
  
 什么是“美”?很多人都看不懂,贵妇们都拿经典名画作为一个“终点”。所谓的“美”,不过是特定的人,特定的阶级,标榜自己身份的一个工具。
  
 只不过在标榜的过程中,越来越精致,使其看上去好像很美一样。
  
 人们的审美趣味,往往都是被培养起来的。而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化,不断建立标准,不断将标准细分的过程。
  
 事实上,所谓“天然的美”根本不存在。
  
 因此,杜尚的蒙娜丽莎三部曲的反讽,不仅是反美学,更重要的是反标准。

蒙娜丽莎什么也不是

8. 在蒙娜丽莎的身上有哪些矛盾点?

蒙娜丽莎的身上到底藏着什么费人猜想、摄人魂魄的秘密?——她是忠贞守节、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吗?她是为爱而生、至纯至真的痴情女子吗?抑或她是淫邪放纵、欲壑难填的荡妇,是诡异莫测、妖惑众生的魔女?这些谁也无法真正确定。从画面上看,这位妇人其实留下了多重互为矛盾而走向相异的个性印记。这位贵妇看似悠然端坐,两只纤秀绝伦的手搭在一起,呈现出十足的乖巧柔美,但她内里又像藏着奔腾涌动的另一个世界,那里宽博浩大,并不乏刚健雄强;她微绽笑靥的面庞自是温婉娴雅,一副亲近可人的情态,但她的神情里似又锁着一种深不见底的秘密,嘴角边那一抹欲说还休的暧昧,眼神中的几分迷离隐晦,让人觉得她遥不可及;她姿态端庄,矜持守矩,静若处子,脸上那“永恒的微笑”充溢着无限真纯,其中有妩媚,有温善,有欢乐,也有羞怯、调皮,但好像也有不易觉察的阴影掠过,那其中掺杂着狡黠、无奈、躁动……大概正是在这柔与刚,近与远,静与动种种相异品质的奇妙交错混合中,蒙娜丽莎拥有了一个极为立体极富弹性又极为宽广的精神空间,这使她能够打动芸芸众生的形形色色迥然不同的各式心怀,也正因如此,这幅肖像被认定为是西欧历史上的第一幅心理肖像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